活動報道
2023/6/17 12:55:51
瀏覽:3226人次
歌聲里輕雷動,一夜梿枷響到明——博物館里的大語文課
“節(jié)約糧食”一直是我們亙古不變的話題,糧食是農民們辛勤勞作的產(chǎn)物,是創(chuàng)造美好生活的基礎條件。6月17日上午,博物館里的大語文課堂《歌聲里輕雷動,一夜梿枷響到明》主題活動開始了,20組小志愿者家庭參加。
“歌聲里輕雷動,一夜梿枷響到明”這句詩詞是出自哪里?課堂上,社教老師通過南宋詩人范成大創(chuàng)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《秋日田園雜興》引出今天的主題。詩中寫出了古代中國的小農經(jīng)濟生產(chǎn)方式和田園農家恬淡平靜生活。社教老師引導同學們在誦讀之后觀察組圖,圖中農民們頭戴草帽在田間地里忙碌,通過春耕、夏耘、秋收等勞作場景,展現(xiàn)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。
詩詞中所提到的“梿枷”的是什么?它的作用是什么?梿枷,指一種農具或武術器具,可用來打谷脫粒。梿枷起源于我國,歷史悠久。據(jù)《國語·齊語》記載,早在公元前七世紀,當時的齊國首先使用梿枷打麥。梿枷,那時稱"枷"或稱"拂"。從唐朝算起,這種打場的農具定名為"梿枷"。社教老師以鄂州博物館民俗展廳里陳列的梿枷為例,帶領同學們了解“梿枷”的具體結構以及“梿枷”的使用方法,感受古人制作物件的智慧。
“歌聲里輕雷動,一夜梿枷響到明”是什么意思呢?說的是農民歡笑歌唱著,場院內聲音如輕雷鳴響,大家整夜揮舞連枷打稻子,響聲一直到天亮。描寫了秋收后農民打谷子的情景。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,因為典型的農業(yè)社會特點,使男耕女織成為最理想的一種生活狀態(tài),也成為歷代文壇大家功成名就后的終極追求。
今天的手工是五谷雜糧DIY,在老師的指導下,同學們發(fā)揮想象力和創(chuàng)造力,一粒粒五顏六色的種子在手中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。
回顧現(xiàn)在的生活,我們能夠擁有這么優(yōu)渥的生活條件,都需要感謝這些在背后辛勤勞作的農民們。華夏自古重節(jié)儉,珍惜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希望同學們明白節(jié)約糧食不僅僅是一種口號,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,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糧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