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動報道
“吳都古韻”文博小課堂|探索戰(zhàn)國時代兵器
中國自古就有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的說法。在人類社會的發(fā)展初期,工具和兵器尤為重要。隨著社會的進步,工具很自然地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了形形色色的改變,兵器于是在此時產生了較為明確的定義,它與獵具、工具所不同的是,兵器意指人與人武力斗爭的器具,扮演著令人又敬又怕的矛盾角色。那么,你對兵器的了解有多少呢?6月15日上午,吳都古韻“文博小課堂”開展了“探索戰(zhàn)國時代的兵器”社教活動,20名小志愿者參加。
課堂上,社教老師講述了歷史上青銅兵器的發(fā)展起源、制造工藝,歷史價值等。同時以兵器的成語故事為背景,向同學們介紹了戈、戟、矛、戍、劍、刀、鏃、弩機等兵器特點和使用方式。
劍、戈、矛是中國青銅時代主要的冷兵器,在車兵作戰(zhàn)中尤為常用。在社教老師的帶領下,小志愿者們有序參觀展廳,近距離觀察這些晶瑩锃亮,制作精細的兵器類文物。為什么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青銅兵器發(fā)展迅猛?社教老師講述了歷史上的青銅兵器和其背后的文化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王室衰微,諸侯并起,列國之間長期進行著爭霸戰(zhàn)爭。隨著戰(zhàn)爭規(guī)模逐漸擴大,戰(zhàn)車逐漸退居下來,被步兵和騎兵所取代。劍、戈、矛適應了這種轉換步兵和騎兵的標準裝備,所以它的使用和鑄造就得到了空前的發(fā)展。隨后,老師以我館的銅劍等兵器為例證,講述了它們作為作為兵器中典型的代表,反映了中國古代先進的青銅鑄造工藝。
手工環(huán)節(jié),在社教老師的講解和幫助下,同學們經過剪裁、折疊、繪色等步驟,打造出一個個獨屬于自己的“專屬兵器”,體驗了一把做鑄劍師的快樂,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。
兵器在古代政治、社會和文化發(fā)展中有著無法代替的重要地位,是彌足珍貴的歷史見證之一。本期活動以館藏兵器類文物為依托,通過多方面的引導學習,旨在讓青少年了解古代兵器中蘊含的歷史、人文、科學知識,探索古代兵器與戰(zhàn)爭、工藝技術的關系,加深對古代兵器文化和傳統(tǒng)文化的熱愛。